别让共享屏幕成为诈骗的“透视眼”

【案例回顾】

王女士接到一通自称某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准确报出了她的姓名、身份证号及近期银行业务信息,并称她的银行卡存在异常交易,可能涉及洗钱风险,需配合验证。随后,对方以操作复杂为由,引导她下载视频会议软件并开启共享屏幕功能。在共享过程中,“客服”一步步诱导王女士在手机银行上输入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几分钟后,王女士收到银行短信,发现银行卡内的5万元被全部转走,而“客服”已无法联系。

【案例分析】

1.伪装身份,博取信任:诈骗分子常冒充银行客服、公检法人员等权威身份,利用消费者信任实施诈骗。他们还能精准提供个人信息,进一步降低受害者警惕性。

2.制造恐慌,操控情绪:通过编造“银行卡异常”“涉嫌违法”等严重后果,诈骗分子让受害者陷入恐慌,从而在慌乱中听从指示。

3.共享屏幕,信息裸奔:共享屏幕功能使诈骗分子能实时窥探受害者手机屏幕上的所有信息,包括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导致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风险提示】

1.核实身份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共享屏幕或索要验证码。接到类似电话,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对方身份。

2.拒绝共享:共享屏幕存在极高风险,切勿与陌生人开启此功能,即使对方自称银行工作人员。

3.冷静应对:遇到涉及资金安全的问题,务必保持冷静,仔细思考对方要求是否合理,必要时向家人或相关机构咨询。

4.及时止损: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银行客服冻结银行卡,并第一时间报警,防止损失扩大。

共享屏幕功能虽便利,却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透视眼”。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我们需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只有筑牢心理防线,才能远离诈骗陷阱,守护财产安全。

 

                                      福建海峡银行泉州分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