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不是“刷”出来的,警惕“刷流水”骗局
在经营性贷款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部分消费者因经营流水不足而难以获批贷款。不法分子便利用这一痛点,谎称可“刷经营流水”帮助通过贷款审批,实则利用消费者账户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给消费者带来巨大损失。
一、典型案例
客户Y先生经营一家小微企业,因经营周期变化急需增加贷款额度,但因经营流水不足无法增贷。经朋友介绍,他联系到一个“帮助刷经营流水”的客服。对方声称可提供“免费代刷流水”服务,但要求Y先生提供银行卡号及密码。Y先生认为自己卡内无存款,不会造成损失,便将相关信息告知对方。几天后,Y先生发现银行卡被冻结,公安机关要求他配合调查。此时,他才得知自己的银行卡被用于转移诈骗资金,而客服早已失联。Y先生不仅未能成功增贷,还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配合调查,个人账户也受到管控,损失惨重。
二、案情分析
诈骗分子伪装成银行或贷款机构工作人员,以“刷流水”可提高贷款额度和成功率作为诱饵,要求消费者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甚至要求向指定账户汇款。随后,诈骗分子利用消费者账户从事洗钱、转移诈骗资金等违法犯罪活动,使消费者成为违法活动的“工具人”,甚至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同时,消费者提供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个人信息,也可能被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给消费者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风险提示
(一)警惕“刷流水”诈骗
1.识别诈骗行为
任何以“刷流水”“包装资质”为名,要求提供账户信息或进行资金操作的行为均属诈骗。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不会以“代刷流水”为由要求客户提供密码或转账。
2.了解贷款审批规则
贷款审批以真实经营状况和信用记录为依据,流水造假不仅无法通过审核,还可能因参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承担法律责任。
3.果断终止可疑联系
若遇到类似话术(如“内部渠道”“快速提额”),应立即终止联系并向银行或警方举报。
(二)保护个人金融信息
1.严守账户安全
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身份证信息等是个人金融安全的核心屏障。一旦泄露,账户可能被用于洗钱、诈骗等非法交易,导致资金损失、账户冻结甚至被列为涉案嫌疑人。
2.警惕“无风险”谎言
切勿轻信“账户无钱就无风险”的说法。空账户也可能被用于转移赃款或注册空壳公司,最终损害个人征信及合法权益。
3.对敏感信息索要行为保持警惕
银行工作人员绝不会以任何理由索要客户账户密码。对任何索要敏感信息的行为都要高度警惕。
(三)通过正规途径申请贷款
1.选择正规渠道
办理贷款应直接联系银行官方渠道或持牌金融机构,拒绝通过非正规中介、社交平台广告或“熟人推荐”的所谓“快捷服务”。
2.合规提升贷款资质
若资质不足,可通过补充抵押物、延长经营时间、优化财务报表等方式合规提升贷款通过率,切勿尝试“走偏门”。
3.咨询专业意见
如遇贷款难题,可咨询银行客户经理或金融监管部门,了解合法融资政策(如小微企业扶持贷款),避免因急功近利落入陷阱。
结语
贷款需求应通过合法合规的途径解决,“刷流水”不仅无法帮助贷款获批,还可能将消费者卷入违法犯罪的漩涡。消费者应时刻保持警惕,守护好自己的金融安全。
福建海峡银行宁德蕉城支行供稿